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復習輔導:附子溫陽皮膚病
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很多頑固性皮膚病之所以反復發(fā)作不愈,常與人體陽氣衰虛有關。溫陽扶正對于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溫陽首選附子,因為附子具有廣泛的效能,尤其經過恰當的配伍后,更能發(fā)揮附子的特長。汪昂在《本草備要》中對附子的功用說得非常透徹和全面:“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
應用附子溫陽為主,立“溫陽解表法”、“溫陽散寒法”、“溫陽化飲法”、“溫陽化瘀法”、“溫陽清熱法”、“溫潛法”諸法,治療多種頑固性陽虛型皮膚疾患,收到很好的療效。現(xiàn)略述如下,請教于同道。
溫陽解表法
溫陽解表法適用于陽虛外感之證。既里陽虛衰,又兼外感寒邪。治療不可單純解表發(fā)汗,以犯虛虛之戒,而應溫陽解表。《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溫陽解表的代表方,方用麻黃發(fā)汗解表,附子溫少陰里虛,加細辛以溫經散寒,加強作用。陽虛外感證常見于年老體弱感冒患者,見發(fā)熱,惡寒甚,但欲寐,脈沉細等。皮膚病中如老年性帶狀皰疹初起時,常伴有發(fā)熱、惡寒等感冒癥狀,若見太陽少陰兩感諸癥,當以附子配合溫陽解表。
利某某,女性,75歲,2006年12月7日初診。1周前患者右上肢骨折,2天前右上肢出現(xiàn)成簇水皰、疼痛,并見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黃,口干苦,怕冷,疲勞甚,欲寐,1周來無大便,舌稍紅偏暗,苔黃白,脈沉細微。此少陰陽虛之體,兼太陽外感,治宜溫少陰之里,解太陽之表,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因邪氣已入少陽,故合用小柴胡湯加減:麻黃6g,熟附子3g,柴胡15g,黃芩7g,法夏9g,黨參9g,栝樓20g,桔梗10g,大棗20g,甘草5g,1劑。外用紫金錠、點舌丸研細末醋調外敷。服1劑后,怕冷、疲勞欲寐、流涕均消失,皰疹疼痛減輕,口干苦減,咳嗽,痰多色黃,小便黃。前方去麻黃附子細辛及小柴胡湯:栝樓10g,紅花5g,桔梗10g,車前子10g,蒲公英30g,蒼術10g,茯苓10g,甘草5g.3劑。藥后疼痛明顯減輕,咳嗽咯痰均減。繼服3劑而愈。
溫陽散寒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之適應證并非僅僅限于陽虛感冒,舉凡一切內而陽氣虛衰,外而寒邪侵襲,導致陽衰無力驅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經腧者,無論病程久暫,均可采用。是故積年固疾,如頑固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硬皮病、雷諾氏病等,多為陽虛寒閉日久所致。除用大劑附子溫陽之外,還須解表散寒,開少陰之表,給邪以出路,方能取效。
高某某,男,74歲,2006年10月12日來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7年。7年來中醫(yī)、西醫(yī)、針灸、理療諸法用盡,未能解決其痛苦。右胸、腋、背部疼痛,陣發(fā)性加重。有肝硬化腹水、高血壓、糖尿病史?,F(xiàn)腹大如鼓、腹面繃緊,青筋隱現(xiàn),形體消瘦,皮膚晦黑如煤炭,精神尚可,怕熱不怕冷,無汗,一直服利尿西藥,小便可,胃納尚可。舌淡暗,苔水滑,脈弦勁而硬。
辨證屬少陰陽衰,肝腎陰寒內甚,少陰之表寒郁日久,邪無出路。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以溫陽散寒,開少陰之表,給邪以出路:
麻黃10g,熟附子30g,細辛12g,全栝樓40g,紅花10g,蒼術15g,茯苓15g,桔梗30g,炙甘草10g,2劑。
外用甘馬醋劑(以炙甘草3g,制馬錢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時后蘸液外搽痛處)。服后大便稀、輕微嘔吐2次,微汗出,疼痛略緩。守方加減服至10月26日。汗出面積已擴大至大半身,未再嘔吐,疼痛減輕,腹圍略減少,小便增多。汗出表解,前方去麻黃附子細辛湯,改以大劑四逆湯加味溫陽以消陰翳:
熟附子60g,漸加至200g,干姜15g,漸加至60g,炙甘草30g,全栝樓40g,紅花10g,白術15g,茯苓30g~50,豬苓15g~30g,澤瀉20g,桂枝10g,肉桂10(后下),砂仁10g(后下),柴胡15g,生牡蠣30g.
以此方增損,服至12月28日停藥,疼痛基本消失,腹水亦稍有消退,至此,7年頑疾經2月余調治終獲痊愈。后轉醫(yī)治其肝硬化腹水。
溫陽化飲法
少陰腎虛及脾,水氣泛濫,而成陽虛水飲之證,《傷寒論》真武湯即此證之代表方。陽虛為本,水飲激動為標,如水氣上犯清陽,則頭目昏眩;水氣凌心,則心下悸動;水溢肌肉、四肢,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脾腎陽虛則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但臨床辨證并非以上諸癥悉具。在皮膚病中,如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等,不論皮疹如何,若見患者形寒畏冷、面白光、倦怠乏力、手足冷、舌多淡白苔滑潤,甚至水滑苔,即可辨證為陽虛水飲,以真武湯溫腎健脾化飲。
如治楊某某,女性,43歲。初診2006年12月12日。小腿外側散發(fā)圓形暗紅色斑疹,局部干燥、脫屑,瘙癢。反復2年,久治不愈。平素感疲勞甚,倦怠乏力,怕冷,口干苦,咽干。舌淡暗,苔白潤,脈沉細。予真武湯加減:熟附子40g,干姜20g,蒼術10g,茯苓20g,淫羊藿20g,砂仁10(打碎后下)。3劑。二診,皮疹瘙癢減輕,精神好轉,口干苦及咽干均減輕。繼守方連服20劑,諸恙全消,精神振奮。
溫陽化瘀法
血瘀證多見于慢性皮膚病,皮疹特點可見色瘀暗、青紫,或瘀斑、肥厚,或肌膚甲錯。陽虛血瘀證,還可兼見陽虛寒凝、瘀血停滯之疼痛固定不移,四肢冰冷,舌淡暗、紫或有瘀點,脈沉細、澀等。治療必須以附子溫陽扶正,消其寒凝,配合活血化瘀、溫經通絡之品方能奏效。如吳某某,女性,21歲,初診2006年10約26日。皮膚血管炎反復發(fā)作4年,再發(fā)4月。在我科門診治療1月,以西藥強的松、抗生素、轉移因子、雷公藤等,中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治療未效,轉來就診?,F(xiàn)見雙小腿網狀暗紅色斑,及多個潰瘍面,疼痛,四肢冰冷,舌淡紅苔淡黃,脈弦細。此厥陰血寒、經脈不通故也,以當歸四逆湯合四逆湯加減:
熟附子10g,當歸30g,白芍15g,桂枝15g,通草5g,木通5g,吳茱萸10g,干姜6g,毛冬青45g,紅花5g,大棗60g,炙甘草10g.5劑。
二診時大部分潰瘍結痂愈合,暗紅斑明顯消退,手足冰冷減輕。繼守方加減7劑而愈。
溫陽清熱法
以溫陽之附子與清熱解毒藥合用,適用于寒熱夾雜的復雜病證。此時,若單用清熱藥或單用溫陽藥,都無法對應病機,必須寒熱并用方能取效。如《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金匱要略》中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均是以溫陽之附子與清熱藥合用之先例。皮膚病中慢性毛囊炎、癤病、大汗腺炎、慢性丹毒、皮膚血管炎繼發(fā)感染、郁滯性皮炎繼發(fā)感染等,反復不愈,多因機體陽氣虧虛,熱毒久郁,正不勝邪所致。此時若見“炎”消炎,單用清熱解毒藥治療,病必不除。若以附子振奮陽氣,配合清熱解毒藥逐邪外出,則收桴鼓之效。
伍某某,男性,20歲。2006年11月20日初診。2月前左臀部長癤腫,肛腸科以中西藥清熱解毒、消炎治療2月未效,終成瘺管,后手術切除。不久右臀再發(fā)一囊腫,色暗紅,疼痛,約鵪鶉蛋大小,按之質軟。形體較瘦弱,平素怕冷、怕風,口稍干,舌淡紅苔中黃,脈弦。予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加味:熟附子3g,苡仁45g,敗醬草30g,北芪60g,當歸30g,鹿角霜45g,桃仁10g,冬瓜仁20g,肉桂3g(后下),乳香5g,沒藥5g.3劑。藥后囊腫明顯縮小,疼痛減輕。再服4劑。囊腫縮小呈黃豆大小,疼痛消失。繼服4劑而愈。
溫潛法
所謂溫潛法,是指溫陽藥與潛鎮(zhèn)藥同用。溫陽藥如附、桂、姜、椒之屬為主,從其性而伏其所主,潛鎮(zhèn)藥如三甲(牡蠣、鱉甲、龜板)、磁石之屬為輔,潛其陽而制其虛亢。適用于陽浮于上、上盛下虛之類的病癥。溫潛法系民國時期著名中醫(yī)大家祝味菊所創(chuàng),究其學術源頭,乃出于《內經》。對于浮越不潛之火,宜用溫潛之法。一些慢性頑固性皮膚病,當以整體辨證為主,故不論皮疹如何,若兼見煩躁、內中躁熱,甚或火熱、頭暈耳鳴、面熱如烘、面赤如醉、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腰膝酸軟、時發(fā)潮熱,兩足發(fā)冷、雙膝獨冷、疲倦畏寒、甚或反不畏寒而怕熱、大汗出、口干多飲、甚則飲冷則舒。舌淡暗、紫暗,脈沉細、虛數,或洪大無力,甚或弦勁搏指等等諸多寒熱錯雜之癥。究其病機,乃陽虛陰寒內盛,逼陽于上或逼陽于外之真寒假熱,或陰陽皆虛而相格拒,浮陽不斂所致。故治必以溫潛之法,溫之壯之,潛之平之,引火歸元,導龍入海?;饸鉂撁埽词巧倩?,陰平陽秘,以平為期。
吳某某,女性,51歲。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5年余。曾在我院及外院血液科治療4年余,血小板一直在4萬以下徘徊。2006年5月經人介紹來診,來診時皮膚瘀斑,牙齦出血,尤令人驚異者為其自感躁熱甚,胸內如有一火球,翻騰不已,時上竄頭部。汗多怕熱,肩頸部疼痛畏冷,舌偏暗紅而絳,脈沉細無力。立即予引火湯引浮越之火下歸腎元:
熟地60g,巴戟30g,天冬30g,麥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肉桂3g(后下)荊芥炭10g,茜根炭10g,生地炭10g.
服后躁熱感迅速消退。后以此方加減,先后加過龜膠、鹿角膠、田七、琥珀末、補骨脂等以溫陽活血之品。至2006年11月復查血小板,已升至正常水平11.3萬。強的松也減量至7.25mg/日。然2007年年初,患者血小板又持續(xù)下降,最低降至1.7萬,皮膚牙齦偶有輕微出血,疲勞感又加重、胸內火球感雖一直未再出現(xiàn),然頭面部感躁熱如火,汗出潮熱,怕冷怕熱,舌暗紅脈沉細微。強的松加量至20mg/日,效果不顯。遂以溫潛之法,于引火湯中加入大劑四逆湯挽衰退之陽,加靈磁石、龍骨潛納浮游之火。
熟附子由30g漸加至120g,炮姜炭60g,炙甘草60g,熟地90g,巴戟30g,天冬30g,麥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肉桂5g(后下),黃芪30g,當歸15g,白術15g,靈磁石45g(先煎),龍骨30g(先煎),炒黃連5g,酸棗仁25g,補骨脂20g,山萸肉30g,牛膝5g.
服后血小板迅速上升,5月11日復查血小板上升至18萬。精神佳,無皮膚、牙齦出血,熱氣上沖頭部冒火諸癥亦消失?,F(xiàn)強的松已減量至12.5mg/日,繼續(xù)服藥鞏固。
最新資訊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備考要做好心理準備2020-03-17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復習時間一定要保證!2020-02-19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備考技巧2020-02-18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如何科學備考2020-02-13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復習要持之以恒2020-02-12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復習四條要訣2020-02-04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怎么復習才有用?2020-01-21
- 2020年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考試各單元考察重點及復習指導2019-09-19
- 2019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方劑學》復習重點匯總2018-09-21
- 2019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方劑學》復習重點:發(fā)熱對應的方劑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