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護師 > 護師備考資料 >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第十章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第十章

更新時間:2018-10-25 16:06:02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校 瀏覽141收藏42

護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第十章主要講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兒的護理。環(huán)球網(wǎng)校護師頻道為幫助大家更好的復習2019年初級護師考試,特整理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第十章,希望大家及時關注。

相關推薦: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各章節(jié)復習重點匯總

第十章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兒的護理

【大綱要求】

十、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兒的護理  1.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解剖生理特點  (1)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點
(2)神經(jīng)反射 
掌握
了解 

② 
2.化膿性腦膜炎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2)臨床表現(xiàn)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③ 
3.病毒性腦膜炎、腦炎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2)臨床表現(xiàn)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③ 
4.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炎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分型
(2)臨床表現(xiàn)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③ 
5.腦性癱瘓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2)臨床表現(xiàn)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③ 
6.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2)臨床表現(xiàn)
(3)治療要點
(4)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③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大綱要求

【復習重點】

第一節(jié) 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解剖生理特點

(一)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點

1.大腦 小兒出生時大腦的重量約370g,占體重的1/8~1/9。

2.脊髓 小兒脊髓的發(fā)育,在出生時已較為成熟,約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

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緣,新生兒時達第3腰椎水平,隨年齡增長,4歲時達1腰椎上緣。所以腰椎穿刺時注意。

小兒腦脊液檢查正常值

  嬰兒(新生兒) 兒 童
總量 50ml(新生兒) 100~150ml
壓力(mmH2O) 30~80(新生兒) 70~200
細胞數(shù) (0~20)×106/L (0~10)×106/L
蛋白總量g/L 0.2~1.2(新生兒) 0.2~0.4
糖(mmol/L) 3.9~5.0 2.8~4.5
氯化物(mmol/L) 110~122 117~127

(二)神經(jīng)反射

1.終身存在的反射

(1)淺反射:

出生時即生存,終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結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睪反射到出生4~6個月后才明顯。

(2)腱反射:從新生兒期可引出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提示神經(jīng)、肌肉、神經(jīng)肌肉結合處或小腦病變。

2.小兒時期暫時性反射

隨著年齡增長,在一定年齡反射消失。

(1)出生時存在,以后逐漸消失的反射。

反 射 邁步反射 握持反射 擁抱反射 覓食、吸吮反射
消失年齡 2~3月 3~4月 3~6月 4~7月

3.病理反射

巴賓斯基(Babinski)征(2歲以下小兒巴賓斯基征陽性可考慮為生理現(xiàn)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腦膜刺激征

頸強直、凱爾尼格(Kernig)征、布魯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第二節(jié) 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

是小兒、尤其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化膿性細菌的感染性疾病。

臨床以急性發(fā)熱、驚厥、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和腦膜刺激征、以及腦脊液膿性改變?yōu)樘卣鳌?/p>

[致病菌]

化膿性腦膜炎常見的病原體有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最為多見。

入侵途徑

致病菌可通過多種途徑侵入腦膜:

(1)最常見的途徑是通過血流,即菌血癥抵達腦膜微血管。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菌血癥)。

(2)鄰近組織器官感染。

(3)與顱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顱骨骨折。

臨床表現(xiàn)

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兒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病史?;撔阅X膜炎可分為兩種:

1.暴發(fā)型 患兒起病急,發(fā)熱、頭痛、嘔吐、煩躁、抽搐等,腦膜刺激征陽性。皮膚迅速出現(xiàn)出血點或淤斑,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進行性休克的癥狀,治療若不及時24小時內死亡。常見病原體為腦膜炎奈瑟菌。

2.亞急型 發(fā)病前數(shù)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的癥狀,年長兒可訴頭痛、肌肉酸痛,嬰幼兒則表現(xiàn)發(fā)熱、嘔吐、煩躁、易激惹、精神委靡、目光凝視、驚厥、昏迷。病原體常見于流感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

90%的化腦為5歲以下小兒,1歲以下是患病高峰,典型臨床表現(xiàn)可簡單概括為三個方面:

(1)感染中毒及急性腦功能障礙癥狀:

包括發(fā)熱、煩躁不安和進行性加重的意識障礙。隨病情加重,患兒逐漸從精神萎靡、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點和休克。

(2)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包括頭痛、嘔吐,嬰兒則有前囟飽滿與張力增高、頭圍增大等。合并腦疝時,則有呼吸不規(guī)則、突然意識障礙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高熱 皮膚黏膜瘀點、瘀斑 腦脊液

(3)腦膜刺激征:以頸強直最常見,其他如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陽性。

高熱高熱皮膚黏膜瘀點、瘀斑腦脊液

  典型表現(xiàn) 幼嬰及新生兒的表現(xiàn)
1.急性感染中毒與腦功能障礙癥狀 急性發(fā)熱、意識障礙、反復驚厥??赡苡行菘?/td> 體溫正?;蚪档停?br /> 不吃、不哭、不動;
微小驚厥
2.急性顱壓增高表現(xiàn) 頭痛、嘔吐、腦疝 尖叫、皺眉、前囟飽滿緊張、顱縫分離
3.腦膜刺激征 頸項強直、Kernig、Brudzinski征 不明顯

并發(fā)癥和后遺癥

1.硬腦膜下積液

主要發(fā)生在1歲以下嬰兒。凡經(jīng)化腦有效治療48~72小時后,體溫不退,意識障礙、驚厥、或顱壓增高等腦癥狀無好轉,甚至進行性加重者,首先應懷疑本癥可能性。

頭顱透光檢查和CT掃描可協(xié)助診斷,但最后確診,仍有賴硬膜下穿刺放出積液,同時也達到治療目的。

顱骨透照試驗

硬膜下積液透照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第十章

正常透照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第十章

腦積水:-腦脊液循環(huán)發(fā)生粘連阻塞。

腦室管膜炎

腦膿腫

腦性低鈉血癥

各種神經(jīng)功能障礙

2019年初級護師《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第十章

實驗室檢查1.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檢查是確診本病的重要依據(jù),典型病例表現(xiàn)為壓力增高,外觀混濁似米湯樣。

白細胞總數(shù)顯著增多多達1000×106/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糖含量常有明顯降低,蛋白顯著增高。

確認致病菌對明確診斷和指導治療均有重要意義,涂片革蘭染色檢查致病菌簡便易行。

細菌培養(yǎng)陽性者應送藥物敏感試驗。

化腦鑒別總結-增

  外觀 細胞數(shù) 細胞 生化
病毒性腦膜炎 清亮 (10~500) ×106/L 早期-中性粒細胞。淋巴(后期) 糖和氯化物正常
結核性腦膜炎 毛玻璃 50-500×106/L 淋巴 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化膿性腦膜炎 渾濁 >1000×106/L 中性粒 糖明顯降低,蛋白顯著升高

治療

(一)抗生素治療

1.用藥原則:敏感、易透過血腦屏障、殺菌藥物、靜脈給藥,做到早期、足量、足療程、聯(lián)合用藥。

病原菌明確前

目前主要選擇能快速在患者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滅菌濃度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噻肟200mg/(kg·d),或頭孢曲松l00mg/(kg·d)。

早期用藥、聯(lián)合用藥、堅持用藥、對癥處理、治療并發(fā)癥及支持療法外,主要采取抗生素進行病原學治療。

(二)對癥和支持治療

1.急性期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預防腦疝發(fā)生。

2.及時控制驚厥發(fā)作,并防止再發(fā)。安定、魯米那、水合氯醛均可。

3.顱內高壓-甘露醇。

化膿性腦膜炎出現(xiàn)顱壓高時首選的脫水劑是

A.50%葡萄糖液

B.20%甘露醇

C.50%甘油口服

D.呋塞米

E.地塞米松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顱內高壓-甘露醇。

護理措施

1.—般護理及飲食管理

①保持病室的溫度在18~22℃,濕度50%~60%;

②鼓勵患兒多飲水,體溫大于38.5℃,應在30分鐘內使體溫降至正常水平。降溫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溫(頭枕冰袋、乙醇擦浴、溫水浴),藥物降溫(阿苯片、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并記錄。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者,給予鼻飼。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

小兒先心-20~22℃,濕度55%~60%,

肺炎-室溫維持在18~20℃,濕度60%為宜。

2.觀察病情對癥處理

觀察皮膚彈性、黏膜濕潤的程度。15~30分鐘巡視病房一次,每4小時測T、P、R、BP并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通知醫(y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工作。

評估窒息危險發(fā)生的程度,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的變化,如有異常(脈搏減慢、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則、瞳孔不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藥(地西泮)、脫水藥(20%甘露醇每次1~2g/kg30分鐘內推入靜脈),囑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備好吸痰用物。

3.防止并發(fā)癥

評估皮膚情況及可能受損的程度。保持皮膚(尤其注意臀部)清潔、干燥,大小便不能控制者應及時更換并沖洗肛周。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衣服時,應先脫健側,再脫患側。保持肢體在功能位上,防止足下垂的發(fā)生。每1~2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避免拖、拉、拽等動作防止擦傷。減少探視的人員及探視次數(shù),絕對臥床休息,治療及護理工作應相對集中,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必考點總結:

①病因-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

②臨床表現(xiàn)-高熱、皮膚黏膜、瘀點瘀斑。

③輔助檢查-首選腦脊液。

④治療原則。

⑤并發(fā)癥-硬腦膜下積液。

處理硬腦膜下積液下述最有效的方法是

A.加大抗生素劑量

B.使用脫水劑

C.腰穿

D.硬膜下穿刺

E.及時更換抗生素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不僅可以診斷,還可以治療。

1歲患兒,已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曾用青霉素加氯霉素治療一周,病情好轉,體溫正常;近3天來又出現(xiàn)發(fā)熱、抽搐,查體;前囟緊張,腦脊液檢查示:外觀清亮,白細胞12×109/L,蛋白450mg/L;氯化物110mmol/L,糖4.0mmol/L,應首先考慮的護理診斷是

A.腦膜炎復發(fā) B.硬腦膜下積液(膿)

C.腦水腫   D.腦膿腫

E.腦膜炎后遺癥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用抗生素治療無效。

一男嬰,8個月。已發(fā)熱驚厥3天,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下述哪項護理措施不當

A.及時退熱,控制驚厥發(fā)作

B.及早選用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

C.保證足夠的熱量及液體

D.急性期可應用激素

E.必要時抽放腦脊液以降壓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易發(fā)生腦疝。

第三節(jié) 病毒性腦膜炎、腦炎

病毒性腦膜炎、腦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

炎癥過程在腦膜,臨床重點表現(xiàn)為病毒性腦膜炎。

累及大腦實質時,則以病毒性腦炎為臨床表現(xiàn)。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80%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其次為蟲媒病毒(如乙腦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皰疹病毒等,蟲媒病毒致病者約占5%。

病理可見腦膜充血,腦膜和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血管內皮細胞及周圍組織壞死、神經(jīng)髓鞘變性,神經(jīng)元破壞。

(二)臨床表現(xiàn)

1.病毒性腦膜炎:急性起病,可先有數(shù)日前驅癥狀,主要癥狀為發(fā)熱、惡心、嘔吐,年長兒可自訴頭痛、頸、背、下肢疼痛、畏光等,但意識多不受累,可有頸強直,無局限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病程大多在1~2周。

2.病毒性腦炎:開始時癥狀較輕,為不同程度的發(fā)熱,隨后體溫增高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出現(xiàn)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譫妄、昏迷,或出現(xiàn)精神障礙。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嚴重者引起腦疝,甚至呼吸、循環(huán)衰竭死亡。

病毒性腦炎病程在2~3周。多數(shù)完全恢復,但少數(shù)留有智力發(fā)育落后、肢體癱瘓、癲癇等后遺癥。

(三)輔助檢查

1.腦脊液

增高,細胞數(shù)大多在(1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后期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圍。

2.病毒學檢查:部分患兒腦脊液病毒培養(yǎng)及特異性抗體測試陽性。恢復血清特異性抗體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

(四)治療原則

主要是支持和對癥治療,如降溫、止驚、降低顱內壓、改善腦微循環(huán)、搶救呼吸和循環(huán)衰竭。

抗病毒治療可選用阿昔洛韋等。

(五)護理措施

1.維持正常體溫監(jiān)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癥狀。出汗后及時更換衣物,體溫>38.5℃時給予物理降溫或遵醫(yī)囑藥物降溫、靜脈補液。

2.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向患兒介紹環(huán)境,以減輕其不安與焦慮。

3.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保持癱瘓肢體于功能位置。

加強防護措施,防碰傷。

4.注意病情觀察、保證營養(yǎng)供應。

(1)患兒取平臥位,一側背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以便讓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利于靜脈回流,降低腦靜脈竇壓力,利于降顱壓。

(2)每2小時翻身一次,輕拍前促痰排出,減少墜積性肺炎。

(3)密切觀察瞳孔及呼吸,以防因移動體位至腦疝形成和呼吸驟停。

(4)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如痰液堵塞,立即執(zhí)行氣管吸痰,必要時做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

(5)控制驚厥、保持鎮(zhèn)靜,因任何躁動不安均能加重腦缺氧。遵囑使用鎮(zhèn)靜藥、抗病毒藥、激素、促進蘇醒的藥物等。

第四節(jié) 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炎

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炎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本病以夏秋季為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農村多于城市,常見10歲以內小兒。

臨床可見以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伴有周圍性感覺障礙為主要特征。病程自限,大多數(shù)在數(shù)周內恢復。嚴重者急性起病死于呼吸衰竭。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炎,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并不明確。65%以上患兒患病前曾有病毒感染史。此外,受涼、疲勞也是本病的誘發(fā)因素。

(二)臨床表現(xiàn)

1.前驅感染:起病前1~6周,有數(shù)天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輕度的腸道感染病史。

2.起病初期,先有肌肉不適或疼痛,常出現(xiàn)下肢肢體無力、麻木、疼痛,尤其在大腿前后側,疼痛感覺尤為明顯,可伴有發(fā)熱,2周內達到高峰。腓腸肌壓痛

3.運動障礙:自肢體遠端開始,首先表現(xiàn)為行走無力,易摔倒,肌肉無力呈對稱性,2~3日內,發(fā)展到上肢、腰背、軀干,患兒不能坐起和翻身,手足下垂,肢體癱瘓等,隨著病情的逐漸發(fā)展,肢體近端也呈弛緩性癱瘓。上行性癱瘓

4.腦神經(jīng)障礙:表現(xiàn)為不能抬頭,吞咽困難、進食時有嗆咳,患側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向健側歪斜。

5.呼吸障礙:呼吸肌麻痹后,可使呼吸淺表、咳嗽無力、聲音微弱、呼吸困難。

6.自主神經(jīng)障礙:自主神經(jīng)受累時,表現(xiàn)可有視物不清、多汗、面色潮紅、腹痛、直立性低血壓、心律不齊,甚至發(fā)生心臟驟停。

7.感覺障礙:年長兒可訴手足麻木、疼痛,早期可出現(xiàn)手套或襪套狀感覺減退。

(三)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均有增高。IgM增高最為顯著。肌酸激酶可輕度升高。

2.腦脊液檢查:80%~90%患兒腦脊液蛋白含量逐漸增高,2~3周可達正常時的2倍。4周后逐漸下降。細胞數(shù)正常,蛋白細胞分離現(xiàn)象為本病的特征,糖含量正常,細菌培養(yǎng)陰性。

(四)治療原則

生命支持、對癥處理、呼吸肌麻痹搶救。

藥物治療、血漿置換和靜脈滴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能明顯地縮短病程,改善預后。

(五)護理措施

1.呼吸功能維持:評估清理呼吸道無效的程度。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濕適宜,溫度20~22℃,濕度55%~60%,每2~4小時觀察患兒的神志、面色、呼吸、心律、心率、血壓及胸廓起伏的深度,了解患兒呼吸肌及膈肌麻痹的情況。

小兒先心-20~22℃,濕度55%~60%,

化腦-18~22℃,濕度50%~60%;

肺炎-室溫維持在18~20℃,濕度60%為宜。呼吸困難者應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

患兒自主呼吸不能提供足夠的氧氣量時,可遵醫(yī)囑給予機械人工呼吸。

每1~2小時監(jiān)測呼吸機的各項指標,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每1~2小時給予翻身、拍背一次,促進痰液排出,防止發(fā)生墜積性肺炎。

每2~4小時觀察患兒的神志、面色、呼吸、心律、心率、血壓。

每1~2小時監(jiān)測呼吸機的各項指標,觀察患兒生命體征。

每1~2小時給予翻身、拍背一次。

2.皮膚的護理:評估皮膚受壓的程度。評估皮膚受壓的程度。保持床單位的干凈、整潔、無渣屑。衣服無皺褶,可將衣服反穿于身上,便于進行操作。骨隆突處給予棉墊或氣墊圈保護,也可用30%~50%紅花酒精定時按摩,定時翻身,防止壓瘡發(fā)生。

3.營養(yǎng)維持:患兒的營養(yǎng)狀況。監(jiān)測患兒的營養(yǎng)攝入情況。每周測體重一次。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少量多餐。

4.預防感染: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病室每日空氣消毒2次,縮短探視的時間與次數(shù)。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與感染的病人分室居住,盡量避免接觸。根據(jù)天氣變化增減衣服,防止受涼。

5.運動障礙的護理:評估軀體障礙的損傷程度。

急性期,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置,肢體做被動鍛煉。

恢復期,鼓勵患兒進行肢體的被動或主動功能鍛煉,如吹氣球、手握筆。

6.對癥護理:評估體溫的變化程度。

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保持體溫在36~37.4℃。

體溫增高時可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

男,15歲,突起四肢無力2天,查體:四肢肌力2級,肌張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無明顯感覺障礙,雙側腓腸肌握痛。最可能的疾病是

A.重癥肌無力

B.周期性麻痹

C.吉蘭巴雷綜合征

D.多發(fā)性肌炎

E.急性脊髓炎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吉蘭巴雷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肌肉不適或疼痛,常出現(xiàn)下肢肢體無力、麻木、疼痛。肢體遠端開始,首先表現(xiàn)為行走無力,易摔倒,肌肉無力呈對稱性,2~3日內,發(fā)展到上肢、腰背、軀干,患兒不能坐起和翻身,手足下垂,肢體癱瘓等,隨著病情的逐漸發(fā)展,肢體近端也呈弛緩性癱瘓。

第五節(jié) 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是指發(fā)育早期階段(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期間)多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致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

可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抽搐及視、聽或語言功能障礙。我國患病率約2%左右。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腦性癱瘓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一般可將致病因分為3類:

1.出生前:胎兒期的感染、出血、發(fā)育畸形以及母親妊娠時有高血壓、糖尿病、腹部外傷、接觸放射線等。

2.出生時:羊水阻塞、早產(chǎn)、窒息、難產(chǎn)、產(chǎn)鉗夾傷等。

3.出生后:缺氧、感染、外傷、顱內出血、核黃疸等。

(二)臨床表現(xiàn)

1.痙攣型腦癱:嬰幼兒時期即出現(xiàn)癥狀。病變主要在錐體束,表現(xiàn)多為雙側性,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尤以下肢最明顯,抱起時,兩腿交叉成剪刀樣足跟懸空、足尖著地、上肢屈曲內收。

輕癥兩手動作不靈敏,步態(tài)不穩(wěn)。癱瘓形式可有四肢癱、偏癱、截癱和單癱。

2.手足徐動型腦癱:多數(shù)肌張力減低。同時伴有無目的、不自主的動作或動作過多,可呈震顫、舞蹈樣動作,睡眠時消失。

3.共濟失調型:病變主要在小腦。表現(xiàn)為步態(tài)不穩(wěn),快變輪換的動作差,肌張力低下,指鼻試驗陽性等。

4.混合型:以痙攣型和運動障礙型混合并存多見。此型常見智力低下、運動障礙,嚴重者可伴有癲癇發(fā)作、語言障礙、視覺和聽覺障礙等。

5.伴隨癥狀和疾病:腦損傷的共同表現(xiàn),一半以上癱瘓患兒合并智力低下、聽力和語言發(fā)育障礙,其他還有視力障礙、易激惹、小頭畸形、癲癇等。

(三)輔助檢查

腦干聽覺誘發(fā)試驗陽性率約1/3。

影像學檢查(CT)可見腦萎縮、腦室擴大、腦室密度減低、腦積水、鈣化灶及畸形等表現(xiàn)。

(四)治療原則

早診斷、早治療,促進正常運動發(fā)育,抑制異常運動和姿勢,功能訓練(體能、技能、語言訓練),矯形手術。

(五)護理措施

1.營養(yǎng)維持:評估進食自理的程度。提供進餐環(huán)境,盡可能鼓勵患兒自己進食,挑選容易咽下的食品。協(xié)助進餐時,態(tài)度要和藹,進食不可過快,保證患兒有充分的咀嚼時間。進食中,囑患兒不要說話,以免發(fā)生誤吸。保持口腔衛(wèi)生,每次進餐前后,做好口腔護理。評估患兒的營養(yǎng)狀況。

每周測體重一次。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少量多餐,吞咽有困難者遵醫(yī)囑給予鼻飼。及時增加鐵劑,積極預防貧血。

2.功能訓練:評估軀體障礙的程度。加強健康教育指導,說明活動及鍛煉的重要性。鼓勵患兒每天活動各個關節(jié),鍛煉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協(xié)助肢體康復。對癱瘓的肢體應保持功能并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jié)活動和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等,以糾正異常姿勢。

3.防止外傷與意外:勿強行按壓患側肢體,以免引起骨折。鍛煉活動時,注意周圍環(huán)境,移開阻擋物體,并加以保護。

4.皮膚護理:評估患兒皮膚受壓的程度。保持床單位的干凈、整潔、無渣屑、無皺褶。對患側肢體加以保護,防止不自主運動時損傷。及時更換尿布,防止臀紅的發(fā)生。幫助患兒更換體位,減輕局部皮膚的壓力。

5.健康教育

認真做好產(chǎn)前保健,孕母保持精神愉快,減少各種細菌和病毒的感染,避免外傷及早產(chǎn)、難產(chǎn)。

血型不合者應及早給予母體預防措施,防止發(fā)生膽紅素腦病。

做好腦性癱瘓兒的特殊教育:對他們應進行一些特殊的教育和職業(yè)訓練,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六節(jié)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以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攻擊行為、參與事件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為其特點的一組綜合征。

半數(shù)患兒<4歲起病,男孩比女孩發(fā)病率高,約為4:1~9:1,1/3以上患兒伴有學習困難及心理異常。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種多基因的遺傳性疾病;同時,可能與產(chǎn)前、產(chǎn)時、產(chǎn)后的輕度腦損傷有關。

發(fā)病機制不明,已知的有關因素是:該患兒全腦葡萄糖代謝率減低,尤其是運動前回、前額皮質,而前額皮質與注意力形成有關。

(二)臨床表現(xiàn)

臨床主要癥狀為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兩者多同時存在。

1.注意力缺陷:本癥必有表現(xiàn)之一,患兒注意力短暫、易隨環(huán)境轉移,在玩和學習時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無終,對各方面的刺激都起反應。聽課不專心。

2.活動過度:患兒從小表現(xiàn)興奮多動,多跑動、爬高上低,不得安寧。上課時小動作不停,搖椅轉身,離位走動,叫喊講話,擾亂課堂秩序,翻箱倒柜,干擾別人的活動,引人厭煩。

3.其他表現(xiàn):患兒缺乏克制力、任性沖動、情緒不穩(wěn),伴有學習困難,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或延遲(如精細協(xié)調動作笨拙、語言發(fā)育延遲、智力偏低)等。

(三)治療原則

除心理治療和教育外,有效的藥物為神經(jīng)興奮劑,如哌甲酯(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

用藥從小劑量開始,白天早餐后頓服,節(jié)假日停藥,6歲以下及青春期以后原則上不用藥。

(四)護理措施-了解

1.心理護理:根據(jù)患兒臨床表現(xiàn),尋找病因,驅除致病因素,對患兒要有耐心,避免打罵、呵斥等不良刺激,要善于發(fā)現(xiàn)患兒的優(yōu)點,給予表揚,以提高患兒的自信心。

對于攻擊行為,應制止,不可忽視,告訴家長應與學校取得聯(lián)系,不要歧視患兒,共同教育,共同管理,使患兒的行為得到控制。

2.一般護理:評估睡眠形態(tài)紊亂的程度。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安靜。睡眠前,不聽引起興奮的音樂,用溫水洗腳,關閉門窗,拉上窗簾,創(chuàng)造睡眠環(huán)境。指導患兒不做危險動作,防止受傷等。

3.藥物治療的護理:用藥要從小劑量開始,以定期用量表監(jiān)測患兒癥狀及藥物的副作用。

結締組織病是指以結締組織發(fā)炎、水腫、增生和變性為主要病變,出現(xiàn)關節(jié)、肌肉疼痛或僵硬等癥狀的一組疾患,亦稱為風濕性疾病。

分享到: 編輯:蘭蘭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護師資格查詢

護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護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